人物名片:粟灿辉,男,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1993年9月参加工作,现任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贵州应急管理学院)副处级组织员。2015年8月-2016年4月,经学校选派到石阡县白沙镇谷米寨村担任第一书记,2023年5月至今再次被选派到石阡县国荣乡周家寨村担任第一书记。
两年来,粟灿辉在国荣乡周家寨村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强党建、兴产业、惠民生,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力量。
驻村伊始,粟灿辉便一头扎进田间地头,叩开一户户家门。在日复一日的行走攀谈中,周家寨村的产业脉络渐渐清晰:850亩茶叶、180亩土豆、100余亩工业辣椒……产业雏形初具,却困于规模零散,宛如散落山野的珍珠,难以吸引收购商的光顾。村民的期盼与现实的困境,一同沉甸甸地压在了粟灿辉的心上。

粟灿辉深入群众家中了解民情(图片来源:石阡融媒)

粟灿辉在院坝与农户交流(图片来源:石阡融媒)
他凝神思忖:贵州师范大学这个坚强后盾,不正是这困局的破题关键吗?这个念头如星火般点亮了方向。他将周家寨村亟待破局的困境与群众的期盼,化作一次次风尘仆仆的返程与一封封言辞恳切的报告,传递回母校的案头。这份赤诚终于穿云破雾,打动了“娘家人”——贵州师范大学后勤集团与周家寨村成功签订土豆供销协议。这个消息如一声春雷,在寂静的山村里炸开。当满载土豆的货车终于轰鸣着驶出村口,那份沉甸甸的踏实感才真正落地生根。迄今,这“校农结合”的桥梁已为村民稳稳输送了40余万元的收益,村集体经济账户也充盈了3万元。此外,他还为村子争取到了6万元的专项发展资金。村民任永容在自家土豆地里舒展了紧锁的眉头,话语间尽是轻松:“今年种了五亩多洋芋,村里人帮忙挖,卖给他们也省心!”这泥土中的金黄块茎,终于不再是压在心头的石头,而成了通往富裕的坚实台阶。

粟灿辉帮农户采收土豆(图片来源:石阡融媒)
产业初成,粟灿辉并未满足,他深知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乡土,人才挖掘的源头在基层。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党建——这引领乡村巨变的“主心骨”。于是,农家院坝成了最好的议事厅。傍晚时分,党员干部与村民常常围坐一起,借着夕阳余晖或点点灯火,粟灿辉把宏大的政策掰开揉碎,化成一场场及时雨,让村民听得懂、摸得着。他更以“一网一中心十联户”机制为坚实经纬,让党建引领的旗帜牢牢插在乡村治理的阵地前沿:环境整治现场,党员带头挥汗如雨;调解邻里纠纷,网格员像春风化雨般及时把矛盾化解;培育淳朴的乡风,文明的种子悄然播撒。村支书陈正智看在眼里,由衷感佩:“粟书记到来后,为村里倾注了大量心血,实实在在推动了许多难事要事,是位真干事、干实事的贴心人!”

粟灿辉与党员干部一起给村民讲解政策(图片来源:石阡融媒)
如今,沿着粟灿辉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共同踏出的振兴之路前行,周家寨村悄然蝶变:村庄环境日益整洁宜人,村民脸上的笑意如花绽放,致富的门径在脚下越拓越宽广。
“脚下沾泥,心中有光”,粟灿辉常常这样自勉。站在新的起点,他目光坚定地望向周家寨村的未来画卷:紧扣政策脉搏,继续当好乡亲们的“政策翻译官”,让惠农的甘霖精准滴灌到每一寸心田。在他心中,“三园”建设的蓝图已然铺展,“茶叶+辣椒+土豆”的产业交响曲正待奏出更雄浑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