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封承杰,中共党员,贵州黄平人,哲学硕士,现任贵州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组织科科长。2021年获贵州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数百万驻村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广大农民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与此同时,作为贵州师范大学青年干部的我接到了通知——学校党委选派我去石阡县周家寨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离开大学工作岗位,背起行囊走进省级脱贫村,一步一个脚印地踏遍村里的每寸土地;与村民寒暑并肩、晨昏相伴,将一腔热血化作滴滴汗水,挥洒在乡村这片热土上。
石阡县国荣乡周家寨村,距离县城13.5公里。全村共252户1100余人,其中脱贫户80户330人。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大力扶持下,全村实现全部脱贫。如何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如何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作为该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将自己的全部心血融入这个村的发展中。

脚上有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从2015年进入贵州师大学习、工作,我从未离开过大学校园,所积累的工作经验都是基于大学校园的视角。来到周家寨村,我除了要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还需要尽快投入驻村帮扶工作。我坚信“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只有踏踏实实地走进农户,深入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才能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寻找到工作的方向和抓手,切实有效地开展工作。我充分展现了适应能力强、能吃苦、不怕脏不怕累的优良作风,驻村以来,我始终把村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常态化组织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做好群众走访入户工作。通过挨家挨户入户走访,走进了百姓的生活,快速地融入了新环境。“有什么事情,记得给我打电话,驻村公示牌上有我电话;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这是我入户走访过程中对村民们说得最多的话。一身书生气的驻村第一书记,在田间地头和村民拉着手聊家常,拿起锄头与村民一起干农活,这让村民们的眼前一亮、心里一暖,很快就把他当成了一家人。与大学工作完全不同,农村工作纷繁复杂,体量大、任务重,各种情况应接不暇。通过对全村7个村民组的全覆盖走访,我充分掌握村情民意,逐渐赢得了村民的认可。走访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群众的生活情况,也遇到了很多感人的故事。村民郑志和患长期慢性病,由于没有医院开具的证明,无法办理慢性病证明,得知情况后,我积极与乡卫生院对接,通过多方协调,为其办理好慢性病证明。
“封书记来自高校,起初我们都担心他太年轻,没有农村工作经验……”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正智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相处后发觉并非如此。“积极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活困难,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赖和认可,年轻反而成为他的优势。”

坚守底线,健全筑牢防返贫长效机制
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驻村干部应当帮助推动“三农”扶持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我到岗后,积极争取和落实防返贫政策,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人口、返贫人口、边缘人口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管理。
持续夯实基层党建 全心助力乡村振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建成一支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班子队伍是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如何发挥高校党建优势,助力农村基层党建,成为我的首要任务。作为贵州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的干部,我第一时间形成方案,向学校汇报党建帮扶的思路想法。不久,贵州师范大学组织部、党校党支部组织的全体党员来到周家寨村,成功开展了党建结对帮扶活动,并签订了支部联建协议,学校领导也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了活动。组织部党员干部与周家寨村党员干部深入交流,走进农户实地调研送温暖,为周家寨村小学生带来学习书籍,真正发挥出了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教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学习贵州师大党建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周家村党建工作得到了不断提升强化,真正实现了“围绕乡村振兴抓党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周家寨村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种植品种单一,特色不明显,附加值较低,难以形成农业产业优势。为了把握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我与村干部通过走访了村里的老党员和老干部,全面了解了周家寨村的产业结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社会发展状况。重点围绕“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一长两短”特色产业模式精准发力,在辣椒田间种植、茶叶夏管采收的双线作战中,走出了一条“季季有产业、户户有奔头”的振兴之路。通过采取“一长两短”的产业发展模式,辣椒、土豆当年见效,茶叶是长期的、可持续的产业,主要是解决不能外出务工的群众就地就业,给群众增收致富,给村集体经济增加了积累。周家寨村,这个坐落于石阡县国荣乡的古村落,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中国传统的村落、省级文明村。为了更好地利用周家寨村的资源优势,我携手村“两委”干部,积极开展了“人才回引”工作。通过建立和完善在外人才“信息库”,积极联系并鼓励人才回乡创业。同时还采取大户带动促就业。引导党员示范户投建私营茶叶加工厂1个,每年吸纳在家劳动力。同时,由村级协调、大户带动,种植订单辣椒产业,持续助农增收。校农结合促增收。依托贵州师范大学帮扶力量,鼓励群众种植辣椒土豆,积极协调贵师大后勤服务集团,打通群众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村民与集体经济发展共赢。
法情理相融,化解纠纷“促和谐”
为强化基层治理防线,我搭建“村委会+法律明白人+党员”多元调解方法,融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治理机制,始终秉持“预防在前、调解优先、法治为本、就地化解”的工作理念,成功化解邻里、土地、婚姻家庭等各类矛盾纠纷1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100%,切实将问题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
村民伍某某与伍某某的土地纠纷化解尤为典型。双方因多年前的土地遗留问题产生争执,矛盾一度激化。我闻讯后立即带领村“两委”人员赶赴现场,并迅速联动本村法律明白人及村组长,组成调解队,向双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融情理、用法度。在多方合力下,这场困扰双方多年的土地纠纷最终得以圆满化解。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做好基层社会治理,是第一书记的必修课。我把强支部、带队伍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不定期组织村干部学习,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理论素养,使党员干部成为政策的正面宣传者、维护者。同时,他督促指导村“两委”班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找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等工作的结合点,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我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在我的协调下,贵州邮政储蓄银行石阡分行与周家寨村党建共建,作为周家寨村“党建+金融+乡村振兴”模式的生动实践,以金融“活水”涌流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源”。
我的辛勤付出,赢得了村民赞誉和同事认可。周家寨村驻村队员周晓东评价道,“封书记是一个讲政治、守规矩的好同志,他在村里面的‘一宣六帮’工作当中积极努力去落实;在村的产业发展当中积极努力去参与;对村里的环境治理不折不扣地去完成,我们周家寨村的各项工作都得到群众较高的评价。”
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用奉献诠释担当。在他的努力下,周家寨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这位周家寨村里的“追梦人”,正以实干为笔,奋力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