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过坡背村:我与千年“说春”的非遗新生——贵州师范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关海军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年09月12日 16:38  【点击】[]

人物名片:关海军,男,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2013年7月进入贵州师范大学工作,现任贵州师范大学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企业科科长。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经学校选派到石阡县龙塘镇老林村驻村;2023年5月至2025年5月,再次被选派到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驻村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同时担任我校驻村工作队队长;2024年7月,被石阡县委评委“优秀共产党员”。


关海军和村两委干部一起查看道路塌方情况


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花桥镇坡背村,每年立春前后,一种被称为“石阡说春”的古老习俗便会如约而至。头戴乌纱帽、身着蓝袍的“春官”们走村串寨,以说唱形式向村民传递节气信息、劝课农桑、送上祝福。这一源自唐代的民俗,在201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今天,在坡背村驻村第一书记关海军的努力下,这项千年非遗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

2023年5月,根据驻村工作安排,关海军被贵州师范大学选派到坡背村驻村并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初到坡背村时,关海军面对的是一个典型的贵州山区村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儿童守着薄田度日,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更令他忧心的是,村里虽有着“石阡说春”这一珍贵非遗资源,却因缺乏系统保护与创新开发,正面临传承断代的危机。老艺人们年事已高,年轻人对这项传统兴趣寥寥。“不能让千年文脉在我们手中断裂。”关海军暗下决心。他走遍全村,拜访了十余位“说春”老艺人,用笔记录下上百段传统“春词”,整理成册。他发现,“石阡说春”并非简单的节气预报,而是融合了天文历法、农耕知识、道德教化、民间艺术的综合文化体系,每一句“春词”都凝结着先民智慧。如何让古老非遗“活”在当下?关海军开始了创新实践。他组织村里的“春官”们将传统“春词”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说春颂党恩》《乡村振兴春来到》等新作品。在保留传统二十四节气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加入了乡村振兴、乡风习俗等时代主题,使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焕发新活力。“春词”有了新内容,但是看到破旧的“说春”传习所以及村内没有个展示“说春”的舞台,关海军又陷入深思中。有了,既然是贵州师范大学选派的驻村书记,有困难、有问题就要向学校反映。在他的推动下,贵州师范大学向坡背村捐资10万元建起了“说春”大舞台及“说春”传习所。

2025年春节期间,关海军和相关单位策划的石阡县2025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人类非遗项目“二十四节气(石阡说春)”大赛活动在坡背村举办。村民们身着“说春”服饰,在“说春”大舞台实景展演“说春”仪式,吸引了周边数千游客。


关海军在陂背村开展石阡县2025年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人类非遗项目“石阡说春‘’


“原来我们村的‘说春’这么受欢迎!”村民们的文化自信被点燃了。现在,年轻人主动学习“说春”的越来越多,解决了“说春”传承人青黄不接的问题。“非遗保护不能停留在博物馆式的保存,而要让它融入现代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关海军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走进坡背村,处处能感受到“说春”文化的气息:村传习所门口的“春牛”憨态可掬,墙上的“春词”朗朗上口,村民随口能哼上几句。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而声名远播,成为石阡县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引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从非遗保护到乡村振兴,关海军用两年时间在坡背村书写了一个关于传承与创新的生动故事。在他看来,“石阡说春”就像一粒沉睡的种子,只要给予适合的土壤和精心的培育,就能在新时代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而这,正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最持久的精神动力。


坡背村村两委与驻村队员合影


【责任编辑】一审(校):王玥; 二审(校):张杭; 三审(校):姚作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