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刘赟博,河南南阳人,2003级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级厦门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2007年考入贵州师范大学工作,2023年至2025年学校选派到石阡县甘溪乡扶堰村担任第一书记,与村干部和当地群众一起战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最前线。
自2023年5月受贵州师范大学党委委派,踏上甘溪乡扶堰村这片土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那一刻起,我就深知肩上的担子不同寻常。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环境的巨变带来的是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我告诉自己:这里不是驿站,是新的家园;村民不是服务对象,是血脉相连的家人。两年时光,我把根深深扎进扶堰的土壤,将“乡村振兴、教育赋能”的初心融入每一次走访、每一个决策,努力用智慧与汗水为这片土地描绘新颜。
初识扶堰:从揪心到决心的心路历程
初到扶堰,山清水秀掩不住发展的滞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村串户,与乡亲们同坐一条板凳,倾听他们的酸甜苦辣。走访中,最刺痛我心的,是孩子们的眼神——那些本该无忧无虑的年纪,却早早学会了沉默与懂事,清澈的眸子里交织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亲情的失落。村民曹国福拿着卖不出去的土鸡蛋和蜂蜜时的无奈叹息,更是深深烙印在我心里。
“刚进村时,最让我揪心的是孩子们的眼神,”在一次夜谈中,我向村两委袒露心声,“他们过早地学会了懂事,但眼里依然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关爱的期待。”我清醒地认识到,物质的帮扶只能解一时之困,孩子们精神的贫瘠、眼界的局限,才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壁垒。基层教育的坚韧与困境并存,但每个孩子都是值得被点燃的火种。我暗下决心: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们架起一座桥,连接孤独与温暖,连接山村与未来,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乡村要振兴,组织是保障。我深知,必须把建强村党支部作为首要任务,点燃这个“红色引擎”。
思想铸魂,凝聚向心力:我牵头组织村党支部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了让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我们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坝,用带着泥土味的语言解读政策。两年来,开展专题党课、政策宣讲30余场,覆盖党员群众300余人次,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指引方向、凝聚共识的灯塔。
暖心服务,架起连心桥:与村“两委”成员结对子,重点帮扶困难党员,累计走访40余户,解决住房修缮、就医报销等实际困难18件。通过定期召开“院坝会”“村民大会”,我们畅通了民意渠道,宣讲各项惠民政策,收集群众诉求23条。每一条诉求都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清单,责任到人、限时办结。当看到群众脸上满意的笑容,我知道,这连心桥架到了他们心坎上。
组织聚力,构建新格局:积极推动校地共建,以“党建+产业”“党建+教育”为纽带,促成扶堰村党支部与贵州师范大学档案馆党支部结对。档案馆党支部书记亲自到甘溪乡上专题党课,副馆长带来实用的AI智能办公培训,提升了村干部的数字素养。两次“感悟红色甘溪·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活动,让高校的智慧资源与乡村的实践沃土深度融合,实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双向赋能。

产业筑基: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面对扶堰村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质的农特产品,如何让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是我日夜思索的问题。
找准路子,点燃“辣”产业: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论证,我们决定发展辣椒种植。从动员村民到技术指导,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我和农技员全程跟进。克服了最初村民的疑虑,成功发动种植辣椒100余亩。看着田地里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我仿佛看到了村民们增收的希望。
畅通销路,“微信群”连万家:“酒香也怕巷子深”。我深知销售是关键。利用自身资源,迅速建立“扶堰村乡村振兴”微信销售平台。一方面,将师大教工、校友企业作为核心客户群;另一方面,手把手教村民用手机拍照、发产品信息。黄水粑、生态牛肉、土蜂蜜、土鸡蛋……这些曾经“养在深闺”的优质农产品,通过小小的微信群,跨越山岭,直达城市餐桌。“往年都是把土鸡蛋、蜂蜜拿到市场上去卖,有时还卖不出去。现在好了,通过微信群卖,不出村就可以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完了!”村民曹国福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喜悦。截至目前,平台累计销售额已突破20万元。此外,我还积极对接师大校园消费帮扶平台,成功推动甘溪乡的阳光玫瑰葡萄入驻,销售1000余斤,为特色水果打开了新销路。

教育铸魂:点亮乡村未来的希望之光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终将教育帮扶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视为我为扶堰村种下“希望种子”的核心行动。
精准帮扶,托起求学梦:在走访中,困难学生曹春雪的家庭情况让我揪心。我积极协调,成功为她申请到每年2500元的教育资助,并承诺将持续支持直至其高中毕业,确保她不会因贫失学。教育公平的阳光,必须照进每一个角落。
研学启智,推开“新世界”之门:为了让孩子们看到山外的精彩,我精心策划了“扶堰小学研学活动”,积极联系母校贵州师范大学。当孩子们第一次走进大学校园,漫步在图书馆的书海,透过天文望远镜探索浩瀚星空,与附属小学的伙伴们结对交流、体验城市家庭生活时,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是对我最大的慰藉。“走进贵州师范大学,就像推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学生田雨欣兴奋地说,“原来学习还可以这么丰富有趣!回到学校后,我会和大家一起努力学习,然后像今天帮助我们的哥哥姐姐一样,把光传递给更多山里的小孩。”这稚嫩而坚定的声音,正是我们播种希望的意义所在。
长效赋能,打造“乡村书屋”:一次性的活动远远不够。我积极推动贵州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扶堰小学签署长期帮扶协议,定期开展送教送培活动,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山村课堂。更令人欣喜的是,促成师大图书馆与扶堰小学共建“乡村书屋”,一次性捐赠图书1000余册。看着孩子们在崭新的书屋里如饥似渴阅读的身影,我知道,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知识之窗正在打开,惠及80余名留守儿童。
系统规划,推动“一校一策”:为了从根本上提升甘溪乡的教育水平,我邀请贵州师范大学基础教育专家团队深入甘溪乡开展教育振兴专题调研,精准把脉问诊。基于调研结果,我们制定了“一校一策”的精准帮扶方案,推动甘溪乡的幼儿园、小学、初中与师大附属学校全面结对共建。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下沉,正在为甘溪乡的教育注入源头活水,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未来。
多措并举:织密民生保障网,注入振兴新动能
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需要多轮驱动、全面发力。
坚守底线,织密防贫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按月入户排查,动态更新“四项收入”台账,每月召开防贫预警专题会议,确保脱贫成果稳得住、可持续,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强化治理,培育新风尚:联合村“两委”大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拆除违规建筑5处,规范建筑材料堆放32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创新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引导村民移风易俗,成功劝阻违规操办红白事12起,有效化解邻里矛盾纠纷16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日益浓厚。
健康护航,服务暖民心:积极联系贵阳市医学专家团队,先后3次到村开展义诊活动,服务群众100余人次,并对村医进行现场指导培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切实缓解了看病难问题。
数字赋能,拥抱新业态: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我敏锐意识到数字经济是乡村振兴的新蓝海。牵头举办“AI赋能·乡村振兴”座谈会,邀请贵州师范大学信息技术领域的专家,为甘溪乡有意愿的村民和干部组成的抖音直播团队进行系统培训。从平台规则、内容策划到直播技巧、数据分析,手把手教他们用新农具干新农活,助力打造“甘溪优品”电商品牌,为农产品销售开辟更广阔的线上空间,培育乡村振兴的新业态。
夯实基础,提升服务力:积极争取贵州师范大学的支持,为村委会捐赠办公电脑10台及打印机等设备若干,显著改善了村级组织的办公条件和工作效率,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协助村“两委”高效完成低保评议、养老保险收缴等各项民生事务,累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

心之所向:热土情深,甘溪已是我故乡
回望两年驻村路,七百多个日夜的坚守与奋斗,扶堰村已深深融入我的生命。还记得,辣椒丰收时乡亲们捧着红彤彤的果实,脸上洋溢的喜悦比辣椒更“火热”;还记得,研学归来的孩子们围着我叽叽喳喳分享见闻,眼中闪烁的光芒比星光更璀璨;还记得,通过微信卖出第一单农产品的老人,那声颤抖的“谢谢书记”,重逾千斤。这些瞬间,让所有的付出都变得无比值得。
如今,行走在扶堰村,产业发展的生机在田间地头涌动,文明和谐的新风在农家院落吹拂,孩子们琅琅的书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一幅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画卷,是全体村民和村“两委”干部并肩奋斗的成果,是贵州师范大学强大后盾支撑的体现,更是新时代党的“三农”政策光辉照耀下的生动实践。
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初心与躬身为民的情怀。甘溪的水土滋养了我,扶堰的乡亲接纳了我,这里早已成为我生命中无法割舍的第二故乡。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以村为家、以民为亲,将教育者的智慧更深地融入乡村振兴的土壤,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与乡亲们一道,奋力书写更新更美的时代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