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薛风超,男,汉族,中共党员,现任贵州师范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综合科科长,2018年3月-2021年6月,担任石阡县本庄镇水口村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7月被学校党委表彰为“全校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6月被中共铜仁市委表彰为“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2021年4月被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表彰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7月被贵州省总工会、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青团贵州省委员会、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联名表彰为全省“最美劳动者”。

生日那天接到驻村通知,他义无反顾奔赴战场。
崎岖山路上摔出血痕,他用脚步丈量出347户家庭的希望。
当疫情突袭,他穿越千里“关卡”返村,在防疫检查点收到盲人村民摸黑跋涉10公里送来的鸡蛋。
三年驻守,水口村贫困发生率从38.9%彻底归零。
我叫薛风超,山东人,在贵州师范大学工作。2018年3月,我的人生轨迹被一个电话彻底改变——那天是我的生日,校党委组织部的通知来了:“派你去石阡县水口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全脱产投入脱贫攻坚‘歼灭战’。”放下电话,望着窗外,心里沉甸甸的。水口村,这个坐落在石阡县本庄镇西南部、乌江河畔的偏远山村,山清水秀却异常贫困。全村347户11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4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8.9%,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作为一名党员,我没有犹豫,简单收拾行装,告别家人同事,一头扎进了乌江边的大山深处,内心只有一个朴素的念头:“组织信任,不可辜负;人民需要,义不容辞。”
初识水口:把山路走成心路
初到水口,语言是横在面前的第一道坎。贵州方言对我这个山东人如同天书,村民的热情问候常换来我的茫然无措。我请了村干部当翻译,硬着头皮学。更难的,是那些“挂”在山腰上的寨子。第一天骑摩托入户,崎岖山路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连人带车摔倒在地,胳膊膝盖擦破渗血。看着蜿蜒的土路,我当即决定:摩托不骑了,用脚量!从此,一双胶鞋、一个笔记本、一个帆布包成了标配。晨露未晞出发,披星戴月返回,风吹日晒、风雨无阻。田间地头和老乡一起插秧、打谷子、晒豆子、施肥除草,边劳动边拉家常。厚厚的民情日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每一户的人口、土地、困难、期盼。老乡们渐渐发现,这个“省里来的薛书记”没有架子,裤腿常沾泥,说话接地气。
信任在泥土里生根发芽。2018年夏,一场风波却骤然降临。村里发放扶贫鸡苗,部分村民对政策理解有偏差,情绪激动下竟与村干部发生了冲突。我闻讯立即和帮扶干部赶到现场,没有指责,只有倾听。在院坝里、堂屋中,我们一遍遍耐心解释政策初衷,掰开了揉碎了讲;同时引导村干部,理解乡亲们的焦虑,以包容之心化解矛盾。那段时间,我密集召开群众会、院坝会,把党中央“两不愁三保障”的好政策掰开揉碎讲透彻,把村里要解决的难题摊开来说明白。疙瘩,在一次次坦诚交流中解开。村民后来拍着我的肩膀说:“薛书记,你讲得在理,我们服气!”

薛风超通过院坝会宣讲脱贫攻坚相关政策
突围之路:从安居到乐业的硬仗
住房,是脱贫的硬杠杠。水口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危改”“三改”、易地搬迁任务艰巨。我和战友们用脚丈量了全村每一户,详细记录住房状况、改善类型、所需资金。回村研判,思路清晰:鼓励符合条件的搬迁,不符合条件的大力实施危房改造和改厨改厕改圈。关键一招,是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宣布:村级不请工程队,鼓励乡亲们自改自建!政策宣讲会上,疑虑的目光不少。我带头挽起袖子,和村干部一起帮劳力不足的家庭拌砂浆、搬砖头。信任,在挥洒的汗水中建立。最终,66户273人搬出大山拥抱新生活,140户危房焕然一新,162户完成了“三改”。看着乡亲们住进安全敞亮的新居,脸上绽开的笑容,比山里的阳光还暖。
路和水,是脱贫的命脉。通村路、通组路有了,但串户路还是泥巴路。国家规定宽度1-1.5米,村民张金华在群众会上急了:“我家车1.6米宽,这路啷个走?能不能加宽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附和。想到群众雨天出行一脚泥,我和村两委当场拍板:加宽!村里协调材料费,大家投工投劳。张大哥第一个喊“好”!承诺易,兑现难。一丈量,材料费缺口竟达4万多,远超村集体那点“家底”。那几天愁得睡不着,但话已出口,必须做到!决定找上级帮扶部门争取资金支持,迅速打报告签红头,跑了三个部门,嘴皮子磨破,终于争取到资金。两个月后,水口村串户路硬化率达到100%,乡亲们再也不用雨天踩一脚泥。
安全饮水是“3+1”保障的关键“1”。我和战友用一周时间,走遍未搬迁的241户,爬坡上坎查看水源,详细记录谁家缺水、缺几天。依托国家项目建起6个村级饮水池,还硬是在山崖边开辟出一个应急水源点。所有水源都采样送检,看着一份份“水质合格”的报告发到乡亲们手中,心里那块石头才落了地——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吃上安全水。

薛风超组织脱贫攻坚队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从劳动中提升党性修养
产业之芽:土地里刨出“金疙瘩”
“要扶贫,先扶志,更要兴业。”面对村里发展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我深知,必须让党支部强起来。我狠抓党建,按时组织“三会一课”,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同吃同住同劳动”等主题党日活动,领着村干部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干部作风实了,群众的心自然就近了,群众才会跟你走。针对水口村产业小、散、弱,我和村两委确立了发展思路:管好现有枇杷、红心柚等长效产业,同时发展“短平快”项目,以短养长。
调结构,阻力不小。2019年推广高粱种植,部分老农抵触:“种了一辈子苞谷,习惯了!”我和村干部晚上打着手电入户,在火塘边,掰着指头算账:“老哥,一亩苞谷挣多少?一亩高粱公司保底收购价多少?种子、技术村里包,你算算增收多少?”效益账算清了,几个原本最反对的村民,悄悄跑到村委会领了高粱种,还主动当起了政策宣传员。为解决技术难题,我发挥“高校优势”,对接省农科院专家张锦华、张兴无等,请他们来村指导蜜蜂养殖、果树管护、黄精种植。一场场培训课,点燃了乡亲们学技术的热情。
汗水浇灌出硕果。截至2020年,枇杷、红心柚挂满枝头,蜜蜂养殖累计收益12万余元,村合作社累计分红21.6万元,发放务工工资60.1万元。更可喜的是,个体经济如雨后春笋:新增了1个养羊场、5个养牛场、2个养猪场……村集体经济活了,村民腰包鼓了。人均年收入从我初来时的4500多元,跃升至7800多元。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在2019年11月,水口村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也不能少”。2020年初,当我们盘点战果,准备迎接全国脱贫“大考”时,一场更大的考验不期而至。
双重大考:疫情寒流中的春天守护
2020年大年初一,山东老家年味正浓,水口村支书的电话让我坐立不安:“薛书记,疫情来了,形势紧!”放下电话,心中不安,惦记着千里之外水口村的防疫工作,决定尽快回到村里,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道“死磕”疫情。老家村委会特事特办开了证明,我紧急改签车票,戴着口罩穿越层层“关卡”,辗转千里大年初六站在了水口村的土地上。
疫情防控,关键在“早”和“准”。我对全村347户1128人心中有本账。当晚,在昏暗的灯光下梳理出所有返乡人员信息。第二天一早,口罩紧缺,我戴着仅有的普通口罩,一户户敲门核实。最终锁定168名返乡务工人员,其中湖北籍7人,密切接触者352人。防控网迅速织密:对重点人员实行“五级包保”,村医每天两次上门测体温;高音喇叭流动宣传防疫知识;在主要路口设立党员先锋岗,24小时值守,扫码登记车辆……压力最大的时刻,是2月11日本庄镇确诊1例。水口村距镇上仅15公里,空气骤然紧张。我和村干部连夜加设卡点,发动党员、志愿者严防死守。
最冷的冬天,因人心而温暖。双目失明的村民彭朝志,在他人搀扶下走了十几里山路,摸索着将100元钱和一筐还带着体温的土鸡蛋塞到我手里:“薛书记,有你们的帮扶才有我的今天,一点心意!”这个曾经的贫困户,在政策帮扶下开了按摩店脱了贫。他的举动,像火种点燃了全村的爱心,几乎家家户户都为执勤点送来了物资,看着乡亲们的这份爱心,我热泪盈眶——乡亲们的信任与支持,就是最硬的铠甲!更让我鼻头发酸的是,学校党委在防疫物资最紧缺时,给我寄来了宝贵的5个口罩。我转身就分给了并肩作战的队友,共同感受来自组织的关心和温暖。
战疫不能误战贫!如何让乡亲们不因疫返贫?我们打出组合拳:开展“留雁行动”,电话摸排全村劳动力务工需求,精准推送岗位信息;紧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查漏补缺;推动春耕生产,戴着口罩下地,推广高粱、辣椒种植……2月16日,石阡县脱贫攻坚督战,水口村所有硬指标全部达标!我们守住了“零返贫”底线。

薛风超走访了解贫困户生产生活情况
扎根与回望:那片土地永恒的召唤
三年,一千多个日夜,水口村变了模样:泥泞小路变坦途,危旧房舍换新颜,甘泉入户润心田;枇杷园里挂金果,高粱辣椒映红天,牛羊满圈产业兴。人均纯收入三年增长近3000元。水口村党支部荣获“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村支两委考核获评“优秀”。我个人也收获了从镇到省的多项荣誉,但最珍贵的,是乡亲们那句:“薛书记实在,我们信他!”
站在村口回望,万千感慨涌上心头:
这三年让我看清了奇迹的底色——
是党中央精准施策的顶层设计了不起
是各级干部“5+2”“白加黑”的担当了不起
更是老百姓“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志气了不起!
离任前夜,灯下写完最后规划:振兴集体产业、引岩底山泉入户、开发乌江生态游……春风撞开窗棂,恍如2018年那个摔进泥沟的清晨。不同的是,此刻的水口村已万物竞发。
离村那天,许多乡亲自发来送行,村口那条我不知走了多少遍的小路上,站满了熟悉的面孔。“薛书记,常回家看看!”这质朴的乡音,是对一千多个日夜最好的注脚,更是这片土地永恒的召唤。车子启动,望着后视镜里渐渐模糊的青山绿水和挥动的手臂,视线一片朦胧,我知道,我的根已深深扎进这片土地。
这份经历让我深信: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水口村的春天,已然在奋斗的汗水中,破土萌发,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