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潘祖志,中共党员,贵州安顺人,管理学硕士。2016年获全省优秀同步小康驻村干部、铜仁市优秀村第一书记;2017年获铜仁市优秀村第一书记、石阡县优秀村第一书记。2015年春,他来到铜仁市石阡县,任龙井乡枫香坪村第一书记,用行动赢得群众认可。2016年春,他再次响应党组织号召继续留任石阡,并主动申请到更加偏远的贫困村,就这样,他来到了距离县城约80公里的水口村任第一书记,带领党员干部群众见证山乡蝶变。

潘祖志(右一)在村民家核对信息
先靠谱,后修路,认真答题应考
2015年3月9日,贵州省同步小康驻村工作2014年总结表彰暨2015年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在省委大礼堂召开,并为集中出发的省直单位驻村队员送行。当天,我就与“大部队”一起踏上了驻村扶贫的征程,来到石阡县龙井乡枫香坪村,任第一书记。我信心满满,并在QQ空间发了一条动态:“出发了,我人生的又一个新开始,充满理想和信念的韶华……”但驻村工作是一个全新的“考场”,我必须认真“答题”。
我在村委会办公楼放下被褥,却有不少群众质疑我是不是住几天就跑了,我肯定地说“不会”,但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出了我语言的苍白无力。直到我在村里住了一段时间,自己洗衣做饭,认真给每一位群众办事,邻里有事我都去帮忙……慢慢地,“跑路”的事才被大众遗忘。
村委会旁边的商铺算是“信息集散中心”,我瞄准了这个接触群众的好渠道,每天都去与大家唠唠家常,认识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没过多久我就听说枫上组有个叫游浩的小朋友舌头肿大,虽已纳入低保,但长期治疗,家庭经济困难。我想我可以做点什么,当天便去看望了小朋友,并向其父母了解详情,随后梳理成报告并附上相关单据,第二天去县城试着向红十字会反映情况,希望争取一些帮助。但当天没得到答复,心想应该是碰壁了。大概过了十来天,我突然接到电话,红十字会资助小朋友3000元用于治疗。很快,这件事在村里传开了,大家也觉得我较为“靠谱”。也正是从此事过后,一切都慢慢顺了起来。我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每一件事,用行动逐步走进了他们心里。他们也用最淳朴的方式表达了对我的认可——给我送自种的蔬菜,且很多是送来就走,我都不知道是谁。

潘祖志看望困难群众
工作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让我印象较为深刻就是修建六阳组产业路。冬天的某个清晨,我接到六阳产业路修建现场群众打来的电话,要求先硬化入户路,再建产业路。我马不停蹄地赶到现场,向群众耐心讲解先修产业路的原因和利弊。最后,在场群众居然和我做起了交易,“可以先硬化产业路,但你必须承诺随后就要把入户路修通。”为了推进工程进度,我只有先答应了。这种承诺有风险,因为群众会抓住不放。给六阳群众的承诺犹如泰山压顶,迫使我来回奔波于施工方项目部和施工现场。刚开始项目部工作人员都不愿搭理我,实在没办法,我只好玩起了“赖皮”,见不到他们领导就不走。最后苦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项目部的领导,但结果却是入户路不在施工预算范围,且成本都要花十几万,直接把我回绝了。和我一起的同志们都感觉有些绝望,但我们不能放弃,群众还等着我们兑现承诺。想了一夜,我不相信一点办法都没有,第二天一大早我又来到了项目部门口,厚着脸皮和他们领导再次提了修路的事,他实在躲不开我,便给我支了招——需要找哪个部门才管用。这事好像有些眉目了,但我不认识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再三思考后,我直接向乡里的党委书记李晓丹同志电话报告了相关情况,经李书记的协调对接,我们找到了县局相关负责同志。或许是我们的坚持和兑现承诺的使命感,让后来的一切都比较顺利。最终采取项目部出材料、群众投工投劳、先建后向上级补报告的方式,修建了六阳组以及部分住处分散的群众的入户路。我用实事兑现了承诺。
在枫香坪,我怀着一颗为民实干的心,认真回应群众诉求。一年多来,村里悄然发生变化:为群众办实事250余件,推进引水管道安装5千米,引导种植茶叶100余亩……村级管理进一步规范,政策的民主、公开落实更透明。


潘祖志在修路现场
先问道,后安灯,见证山乡变化
如今的水口村,每到夜幕降临,乌江峡谷东岸就会被长达5.8公里的太阳能路灯组成的“银色巨龙”点缀得格外耀眼。用很多村民的话来说:“水口上将军岩,晚上走路都不用电筒了,安逸!”看似平淡无华的话语,道出的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这幸福感的背后,是一个曲折的故事。
这一切,还得从2016年4月说起,我在龙井乡枫香坪村度过了一年多的扶贫岁月后,再次响应党组织的号召,主动申请到偏远贫困村,就这样,我来到了距离县城约80公里的本庄镇水口村。
四月下旬的一个夜晚,我和时任村监委主任的全再福一起,来到了老支书雷启东家,寻师问道,拜求治村良方。那晚,听说我这个新任第一书记要来串门,不少邻居也来到了老支书家,在瓜子就着茶水的氛围中,大伙和我的距离也渐渐近了起来。说起村里的发展,大家也七嘴八舌地提出了建议:设施完善、产业发展、民主公开……我边听边记。特别是其中一位村民提到:“水口村若能像凉山村(当时的先进村)一样,早些亮起太阳能路灯,我们的日子就有盼头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记录下这句话,并在后面标注“村里的‘灯’很重要”。
听说有些村的灯是财政局的“一事一议”项目,我与驻村工作队及村里的同志一道跑去县财政局;听说有些村的灯来源扶贫办,我们就去县扶贫办;后来又听说有些村的灯来源是农业局,我们也去了县农业局……报告写了无数,县城去了很多次,情况就只有一个:没着落,没结果。其他同志都觉得没希望了,不用再去想了,放弃已成了灯的代名词。但我依旧初心不改,因为“灯”是盼头、是希望,不可轻言放弃。一有机会碰到相关领导,我就忘不了说灯的事。
终于,在奔波几个月后,县移民局关心起了水口村“灯”的事。负责项目申报的领导直接打电话给我,让我按要求再次撰写报告,送至县局。这一天,村里不平静了,村民们盼望的“灯”有了着落,村干部们心里的“灯”也有了方向,这是坚守初心的回馈。乌江东岸的水口村,路灯亮了起来,230多盏排成银色巨龙,点亮了贫困村乡亲们的希望,照亮了全村的路。

潘祖志组织召开群众会
在水口村工作两年多,我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一起经历了太多,我们熬了很多夜、开了很多会、跑了很多路,我们谋划、我们争执、我们团结、我们举杯同庆、我们共同见证了乌江边上的山乡变化……所有村民组修建了饮水池、“组组通”硬化路,接通了串户路,修建了产业路;安装变压器1台,保证了每家每户的充足供电;4G网络全村覆盖,光纤网络接通各组,全村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低保、危改等各项民生政策的执行更加民主透明,群众获得感大大提升;通过改厕、改厨等工程,人居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全村群众生活品质得到很大改善。曾经的偏远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实现蝶变。
时光飞逝,一晃我离开水口村已经7年了,但我还经常梦回石阡,习惯于那些熟悉的事、熟悉的人,脱贫攻坚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感谢党组织的信任,我有幸参加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感谢各位领导、同事及父老乡亲们的支持和关心,让我在武陵山贫困区绽放青春。
我是个比较念旧的人,现在静下来时也会给一些石阡老友打打电话,问问生活的变化,听一些石阡的声音,这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老友们偶尔也会来到贵阳小聚言欢,一起畅谈我们曾经共同奋斗故事。在石阡一千多个日夜,这是我人生的最美年华。在枫香坪,先靠谱,后修路,认真答题应考;在水口村,先问道,后安灯,见证山乡变化。时隔多年后回想,对于脱贫攻坚,我没当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