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首页

高原湖泊里的“绿色奇迹”,贵师大科研团队的水下植草记

摘自《贵州日报》

2025-11-26

俯瞰草海,湖面上一片片蓝绿交织的区域,像一颗被揉碎的蓝宝石,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这颗蓝宝石下面隐藏着大片“水下森林”——几乎消失近5年的水草又回来了。监测显示,草海沉水植物覆盖度从2021年的9%跃升至2025年的72%,这是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向好发展的标志,也是黑颈鹤等越冬候鸟生存的关键保障。



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贵州威宁,因水草茂盛而得名,是贵州省面积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2021年至2022年期间,可不是这个样子。”巡护员江长林回忆说,那个时候湖里几乎没有一根水草。

培育“草原”,人工修复是“关键一招”。9月3日15时,气温28摄氏度,夏品华和学生们正在湖中测量水草重量。



夏品华是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高原湿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教授,生态学博士,主要从事湿地保护修复研究,开展草海研究近20年。“我每年有半年时间都在草海,要做大量的观察。”夏品华说。测量水草重量并记录其分布范围和种类,实时掌握水草生长情况,是他和团队每月必做的功课。

船行10分钟后来到一片水草茂密区停下,众人麻利地穿上连体衣,带着钉耙和塑料桶下到水中。



“哈哈,穗状狐尾藻长得太好了!”夏品华从湖里捞出一棵叶面宽大的水草,嘴角满意地上扬着,“效果非常明显,这里曾是水草最早消失的地方,也是水体最浑浊的地方,所以在两年前,我们选择从这个最难的地方入手。”他指向身后的区域说,如今,湖底110亩人工修复区域水草已连片生长,形成了稳定的水下群落。

实际上,在最浑浊的区域种植水草有违植物生长规律,因为植物生长需要光照和干净的水质。但经过前期水文节律调节、鱼虾种群试验性调控后,为水草萌发创造了适宜环境,即使在最浑浊的区域,只要提供合适种源,植物便可以萌发。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暴晒,团队完成水草测量和水质监测工作。

“相比水草测量,培育‘草原’更像是体力活。”夏品华说,浅一些的水域,人可以站到湖里,将草一棵棵种下去,可深水处怎么办?通过反复摸索,师生们找到了诀窍——采用“扦插”方式,团队根据水域深浅,制作不同长度的钢管,并在钢管尾部绑住水草,插在特定位置。



“至少要插10厘米深,才能把水草稳稳地固定在湖底,不然风浪扰动,水草又会漂起来。”夏品华说到。

水草即使“扦插”下去,还要防止鸟类偷食,这也是团队遇到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小䴙䴘等鸟类会偷食水草的嫩芽和嫩根。为此,团队不仅绑重物为水草增重,还增加水草的数量,进行大捆“扦插”,鸟啄不动整捆水草,即使吃一点,剩下的水草还能存活。

“这可不是简单种活几棵草。”夏品华说,种植水草均选用穗状狐尾藻、竹叶眼子菜、苦草等本地物种,耐得住水情,也能最快融入本地生态。



夏品华说,经过3年试验,通过创造适宜生境,在草海成功破解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态修复这一世界难题,攻克了浑浊水体植被恢复的瓶颈问题,从而抑制蓝藻水华和改善水质。

今年9月,贵州省林科院的科研助理涂声蕾乘船驶入草海,她将手持的钉耙沉入水中,再往上提时,耙齿间缠满了轮藻和篦齿眼子菜。她迅速在监测本上记录,这是她今年第三次来草海做沉水植物调查。

“每个季度都得来,全湖41个监测点位,一个都不能漏。”涂声蕾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说,去年只能看见孤零零的轮藻,今年草海里面的苦菜、穗花狐尾藻、篦齿眼子菜都冒出来了,正在向好发展。

“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夏品华认为,这是草海“种草”的秘诀。



近年来,草海的水葱、水莎草等挺水植物已全面恢复。轮藻、狐尾藻、篦齿眼子菜等十多种沉水植物在湖底争相“抢地盘”,长势一年比一年好。如今的草海,生物物种逐渐丰富,生物物种从2016年的1954种增至2600种,鸟类记录增加至252种。同时,为了保护鸟类栖息地,当地还累计建设了1.3万余亩候鸟觅食地,在每年秋冬,草海保护区工作人员都会钻进芦苇荡,手持镰刀割掉过高的芦苇。“现在已经清理了4000多亩,你看这开阔的水面,黑颈鹤来了就能找到吃的。”草海保护区管委会检测科科长王汝斌指着湖边的浅水区说。

【责任编辑】一审(校):郑兴鹏、王玥; 二审(校):张杭; 三审(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