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史兰兰,女,九三学社社员,现就职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教授,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Frontiers in Chemistry、GEOSCIENCE FRONTIERS等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2024-202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氮同位素在金属熔体-橄榄质熔体之间分馏的实验研究”。

多年来,史兰兰教授在地球科学领域深耕不辍。她带领团队以地球早期演化、岩溶碳循环及生命宜居环境为核心,持续开展系统性研究,成果刊发于国内外权威期刊,为解读地球演化逻辑筑牢科学支撑。
破解“地球身世案”:从陨石中找氮同位素“指纹”
“地球科学是一门解读地球46亿年‘成长档案’的学科,我们通过陨石、岩石、冰芯、沉积物这些‘地质密码’,试图还原地球的演化轨迹。”史兰兰这样定义自己的研究。她的团队聚焦碳、氮、氢、氧等生命核心挥发性元素,探索地球大气圈的形成与演化规律。
“研究地球演化,就像侦破一桩跨越数十亿年的‘地球身世案’,得从地质记录里抽丝剥茧找线索。”史兰兰用生动的比喻向记者阐释了研究逻辑。她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氮同位素分馏”项目,正是通过高温高压实验模拟地球核幔分异过程中的氮同位素组成,追溯地球形成的物质来源与路径。团队发现,地核形成过程中氮同位素分馏是有限的,仅仅通过核幔分异过程不能演化至现今地幔的状态,地球的生长过程中需要在不同阶段加入太阳系内不同位置的陨石。这一发现为完善地球形成模型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也使研究团队能够更精确地判断地球物质的可能来源。“好比通过‘指纹比对’,帮地球寻根。”史兰兰笑着说。
此外,史兰兰格外看重学科交叉的价值:“单一学科解不开复杂的地球科学难题。”她带领团队整合地球化学、天体物理学、热力学等多学科方法,构建了多尺度地球演化模型。“比如天体物理学提供的行星、陨石数据,是我们理解地球形成的重要参照。”
扎根喀斯特:让科研成果“落地生花”
“服务社会、应用导向、协同创新”是史兰兰的科研底色。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张为副教授这样评价道:“史教授的研究始终扎根地方,在贵州‘富矿精开’战略背景下,积极将地球化学前沿研究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与绿色开发。”
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是开展相关科研与实践的优质“天然实验室”。史兰兰建议,可围绕岩溶碳循环开展工作,在全省布设观测站监测岩溶碳汇通量,并建立国际标准的计量方法学;同时针对石漠化治理,通过分析不同退化程度的生态系统,筛选出既能有效治理石漠化、又能最大化碳汇功能的植物群落,以推动试验区植被覆盖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她还提议将相关知识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开发“探寻地球的呼吸”等互动课程,既传播科学知识,也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育人三核:思维、原则与韧性的科研传承
在育人路上,史兰兰形成了“任务驱动、探究为主”的特色理念。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喀斯特研究院)地理科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单祥光说:“史老师常给我们分享前沿成果与科研故事,拓宽我们的视野。她对硕士生盼着‘出好成果、谋好发展’,对本科生则侧重‘会查中英文文献、懂科研范式’。”
史兰兰最看重学生的三大素养:科研思维、科研原则、心理韧性。组会上,她总以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有没有更优解?文献结论还适用于现在吗?”不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不要学生只当‘执行者’,要做会思考的探索者。”她用“播种与麦田”比喻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教授指导学生攻克难题,既是播种创新思想,也是培育人才。我的目标不是追求单次‘丰收’,而是打造一片能自我更新、生生不息的‘永恒的麦田’。”
“史老师为一组数据能耗时数月,甚至熬夜处理;她常说‘科研不掺假,数据才会给答案’,还提醒我们‘没有坏数据,只有错解读’——看似普通的数据,可能蕴含着大发现。”单祥光回忆着,老师的关爱也令人温暖:“她倾听我们的困惑,鼓励我按自己的想法尝试,这份信任给了我很大动力。”
在教学中,史兰兰擅长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她将地球46亿年历史压缩成了“一年时间轴”,带着学生标注重大地质事件——“地球1月1日诞生,2月地壳凝结,3月海洋形成,4月最早生命出现……”,以此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时间尺度;在环境演化课上,她带领学生研究石笋样本:“通过纹层与同位素分析,能重建古气候记录”,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科研能力。
对于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史兰兰建议采用“70%+30%”的时间分配策略:将70%的精力集中于核心研究领域,30%用于拓展相关学科技能。“但要把握好尺度,不要偏离研究方向。”她补充到,“同时要勤于记录,交叉学科研究常常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
求索新程:瞄准氮同位素难题,迈向类地行星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史兰兰的人生格言。谈及未来,她目标清晰:“通过更精准的氮同位素分馏实验,完善地球形成模型,还要把研究拓展到类地行星。目前学界对地核形成如何影响氮同位素有争议,我们下一步要通过实验找到分馏系数的准确值,破解这个难题。”
在她眼中,贵州的喀斯特大地既是科研宝库,也是学子成长的舞台。“科研之路虽然漫长艰辛,但在宇宙中探寻真理,既伟大又浪漫。”她寄语青年学子:贵州这片喀斯特大地不仅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也为你们的成长提供了广阔舞台。希望大家能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光芒,为地球科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来,史兰兰与团队将继续以“解码地球演化、探寻宜居密码”为初心,在地球早期起源、岩溶碳循环领域持续攻坚,为人类理解地球、守护家园输出更多科学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