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肖硕,男,贵州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慧眼”和“极目”等卫星项目组骨干成员,贵州师范大学高能天体物理研究团队负责人。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天文主流期刊ApJL、ApJS、ApJ和MNRAS发表论文16篇,以通讯作者指导本校研究生在上述期刊发表论文7篇。Nature Astronomy、MNRAS和RAA等期刊审稿人。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项目、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各1项。

深耕天文双领域:解码宇宙的 “追光者”
肖硕的科研之路,始终与“问天”为伴。他深耕天文技术与方法、天体物理学两大领域:前者提出高能事件观测卫星的数据分析算法、爆发源定位、导航与时间标定等关键技术,探索探测器研发与深空探测;后者聚焦磁星X射线爆发、伽马射线暴、快速射电暴等方向,尤其在基础物理与时域研究中破解起源与机制谜题。
谈及与天文结缘的初心,肖硕笑言有三重契机:一是考研适配性的现实考量,二是“高能天体物理”自带的前沿感勾起好奇,三是求学时导师们对科研的热忱与坚守,成为他前行的精神灯塔。

科研之路并非坦途。遭遇瓶颈、陷入停滞时,肖硕也曾“焦虑到难眠”,但他会以外出散心或专注做具体事调节状态。支撑他突破的,是对天文的热爱与科研人的担当——他曾耗时两年多深耕于此,甚至连续十天每日仅睡2-3小时,最终首次报告一个伽马射线暴的先兆信号可能存在周期调制,捕捉到突破的微光。
攻坚伽马暴谱线:从3941个样本中找到关键候选体
在伽马射线暴谱线研究领域,肖硕团队留下了扎实足迹。因目前仅在GRB 221009A(史上最亮伽马暴)存在约10 MeV、显著性超5sigma的窄发射线特征(领域内罕见重要),因此他们带着“其他亮暴是否有类似特征”的疑问启动谱线搜索:先针对费米GBM目录中辐射通量前30的爆发调研,虽发现110 keV谱线却确认是仪器效应,成果发表于ApJ;后将范围扩大至3941个伽马暴,最终找到2个显著性超3sigma的谱线候选体,成果发表于天文学著名期刊ApJL,为该领域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面对天体物理研究的“工具革命”,肖硕敏锐捕捉机遇、直面跨界挑战。“我常常读最新文献,用AI检索追踪前沿。”他认为,科研的本质是攻克人类未解难题,唯有主动拥抱技术变迁,才能让新技术成为突破未知的助力。
育人双路径:“放大镜”课堂传方法,建团队育“学术新星”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首要的是用心带好每一位学生。”这是肖硕的育人初心,贯穿于他教学与团队建设全程。
在教学上,他坚持“科研前沿与课堂深度绑定”。在解析天文数据分析时,他会用“放大镜”做比喻来帮学生理解捕捉微小信号;在课堂上,绝无“照本宣科”,而是以前沿理论、最新观测成果替代刻板知识点,还将“做科研的思维方法”融入教学,让课堂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理论物理专业2023级研究生廖通磊和天文学专业2024级研究生姜正活都坦言,肖老师的课堂永远充满探索活力,总能把看似抽象的理工知识,讲得既有“干货”,又有“温度”。
在科研实践中,肖硕奉行“引导而非灌输”。姜正活告诉记者,自己曾为快速射电暴数据硬凑拟合参数,是肖老师点醒了他“科研关键是逻辑,而非盲目拼凑”;廖通磊则说,当自己复现论文遇阻,是肖老师提示“科研结果需可复现”,引导自己反向推导找到细节错误。此外,肖硕还搭建了“老带新、跨领域”科研共同体,以定期组会促观点碰撞,鼓励高年级带新人、跨学科合作,积极关注团队精神面貌,让个体成长汇聚成学术合力。

成长守护者:平衡科研与生活,为学生注入“乐观力”
“悲观者总是正确,乐观者一直前行”,肖硕常以这样的生活态度,为学生注入成长路上的持久动力。在他看来,“工作与生活同等重要”。当科研遇瓶颈时,要自驾放松,注重休息;当学生困惑时他暖心守护——廖通磊因遇到瓶颈而怀疑科研,他主动深谈解惑;姜正活论文遇四轮审稿,他陪着熬到凌晨2、3点核对数据。这份专业引领与人文关怀,让他既是学生的科研“引航人”,也是人生“同行者”。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教师张艳秋用“星云”比喻他:科研中思路源源不断,为团队提供“原始物质”;教学中引导思维碰撞,让师生在“星云”中汲取养分,诞生“学术恒星”。
“学习是性价比最高的事情。”肖硕说他想把这句话送给青年学子们。在他眼中,知识积累的价值不在眼前功利,而在长远:过往学的分析方法,可能是未来破局的关键钥匙;以往积累的视野格局,也许能帮自己看清人生未来方向。

如今,肖硕正带领团队开展快速射电暴研究,目标是打通其与团队既往高能物理研究的关联,借助两个领域的方法互补与成果互鉴,从不同角度拆解爆发事件的起源谜题,为相关研究开辟更具突破性的探索方向。这不仅能为贵州师范大学培育天文优质团队与人才、提升天体物理领域影响力,更是以扎实的成果,为高能天体物理与天文技术前沿突破贡献力量,助力天文学科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