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象牙塔到田土间——贵州师范大学驻村干部宋浩强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年10月09日 11:14  【点击】[]

人物名片:宋浩强,男,汉族,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2013年7月进入贵州师范大学工作,现任贵州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室副主任。2022年8月-2022年12月借调到省疫情社会防控办工作;2023年5月-2025年5月,被选派到石阡县大沙坝乡任家寨村担任驻村队员。

2023年5月,当宋浩强踏着暮春微凉的晨光走进贵州石阡县大沙坝乡任家寨村时,他身后大学校园那四方工位和办公室窗格,已悄然隐入身后层叠的黔山深处。作为贵州师范大学派驻的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他随身行李中装着一份沉甸甸的赤子情怀,将与脚下这片热土共呼吸。

起初,宋浩强与同村的两位驻村干部踏遍了村里的每一寸泥土。磨破的鞋底无声诉说着他们的执着,手捧的笔记本上,密密匝匝记下的全是村民朴实无华的讲述与期盼。他们走家串户,叩开了一扇扇心门。村民的眉头舒展又紧蹙,他们诉说着村貌日渐更新的喜悦,却也低语着:夜晚归家路上那因路灯残缺而深一脚浅一脚的忐忑;拧开水龙头时水流时断时续的无奈;对于一处能承载歌声笑语、茶余饭后闲话家常的公共场地的渴盼——这些声音,宋浩强都默默收进了心底的箩筐。


宋浩强走家串户了解村民诉求


民声所系,即是行之所向。宋浩强随即与驻村队员、村干部挽起衣袖,化纸上规划为脚下行动。为筹措物资,他们多方奔走,几番周折后,那些失明的灯盏终于被重新点亮,如星辰般温柔垂落于村道上空;断裂的自来水管网被耐心修复,清泉重新顺畅地流进每一户人家的灶头水缸;村中空置已久的土地也渐渐化作一方平阔的文化广场。当第一盏路灯驱散夜色,当第一股清泉重新浸润喉咙,当广场上第一次飘荡起村民们踏着月色起舞的欢歌笑语,宋浩强站在微凉的晚风中,那些疲惫的脚印仿佛被悄然抚平,心间只余暖流奔涌。


宋浩强与村中老人热情交谈


走访的脚步未曾停歇,宋浩强敏锐地捕捉到村里深藏的脉动——任家寨村的“黔域一方”山泉水和八月瓜加工厂。他心中构想渐渐清晰:何不将高校需求与山乡物产相连?他积极奔走,穿针引线,最终促成了让深山清冽的泉水汩汩流入贵州师范大学的校园,也让任家寨村集体经济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水厂负责人彭俊在清点账目时,脸上洋溢着由衷的笑意:“依托贵州师大的帮扶,不仅打开了销路,让乡亲们口袋渐鼓,更是以山野清泉回馈贵州师大的深情厚谊啊!”

身为贵州师大的教职工,宋浩强从未放下那份骨子里对教育的牵挂。他积极联络校内的乡村振兴综合协调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和基础教育学院,将宝贵的培训资源引入乡间校园。大沙坝九年制学校、关刀土小学、龙侗小学的老师们,迎来了提升专业素养的甘霖。宋浩强更是推动建立起“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机制,让城市与乡村的教育者隔空携手。


宋浩强联络学校举办送教帮扶活动


从传道授业的三尺讲台,到躬耕希望的广袤热土,宋浩强将大学教职工的知识与心力,化作润泽山乡的涓滴细流,最终汇入乡村振兴的浩荡春潮。那灯火通明的村路、汩汩流淌的清泉、书声与欢笑交织的广场,都在郑重宣告:有一种扎根,并非固守原地,而是让希望的根系在需要的地方蔓延生长,直至绿意成荫,覆盖所有期待的荒野。


【责任编辑】一审(校):王玥; 二审(校):张杭; 三审(校):丁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