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Home

首页

肖远平: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与核心内涵

天眼新闻

2025-11-11

11月10日上午,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主办的2025屯堡文化大会主论坛在安顺举行。此次论坛以“屯堡文化的历史意义、当代价值与核心内涵”为主题,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原党委书记肖远平以“屯堡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为题作主旨发言。

“从制度的奠基,到文化的建构,再到‘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屯堡,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答卷,为我们生动地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一个缩影。”肖远平认为,它让我们看到,我们所走的这条“多元一体”道路,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强大的实践韧性。

提起屯堡,人们常称之为“明代社会的活化石”。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屯堡文化在服饰、建筑、语言等各种文化事象上那种令人惊叹的“历史凝固感”。



“这种惊叹,也会让我们关注到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六百多年前,伴随着王朝的边疆经略,一支以军士身份为主的庞大汉族移民群体,跨越千山万水,从烟雨江南走进西南崇山峻岭,他们何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没有被消磨、被同化,反而将故乡的记忆锻造成一个比故乡更执着的‘传统’文化共同体。”肖远平认为,这种强大的文化韧性,仅仅用“封闭”或“隔绝”是无法完全解释的。这背后,必然蕴藏着独特的历史密码与精密的社会运作机制。

“今天,我的汇报不简单陈列屯堡文化奇观,而是想尝试深入其历史肌理,解码其得以存续六百余年的内在逻辑,探寻其对我们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启示。”肖远平说。

谈及屯堡起源,肖远平指出,屯堡社会并非自然生长,它的根源在于明王朝的顶层设计——“卫所制度”。卫所制并非单纯的军事组织,而是与传统州县制并行的“二元管理体制”,是王朝经略边疆的核心工具。这一制度,为屯堡注入了独特的“制度基因”,并在客观上塑造了其早期的共同体意识。

“首先,是‘整建制’的组织形态,奠定了‘大熔炉’的社会基础。”肖远平表示,不同于历史上那些以家庭为单位、零散迁徙的移民,明初进入今贵州区域的屯堡先民,是以“卫”“所”为单位、功能完备的“微缩社会”。他们内部不仅有层级分明的军事建制,更配有家属、工匠、文书、儒学训导等完整的社会机能,构成了一个组织完备、自带管理、落地即能运作的社会实体。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有自带给养的制度保障。”肖远平介绍,《明实录》载,洪武四年到洪武三十年(1371年到1397年),明王朝在今贵州区域一共设立24卫、132千户所和2个直隶千户所,并划拨了大量的“官庄”“屯田”作为屯堡社会的生活保障。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山区,这种对核心生产资料——土地的制度性占有,是他们能够站稳脚跟、并对地方社会产生压倒性优势的根本前提。“这种国家力量主导下的移民安置与资源配给,在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多来源汉族移民的‘大熔炉’雏形,为形成统一的内部认同奠定了基础。”

“其次,是‘政治性’的身份认同,注入了‘国家认同’的政治内核。”肖远平认为,作为“奉皇命,调北征南”的王师,屯堡先民天然带有一种代表朝廷经略边疆的政治身份,一种“在野朝臣”的优越心态。他们的使命,不仅是融入地方,更是用“中心”的文化去重塑“边缘”。

“因此,我们看到,屯堡人的集体记忆大大淡化社会变迁的复杂性,他们的故事在基本模式上大致相似,普遍突出南迁军士家族的赫赫功勋。这种强烈的文化‘向心力’,本质上是一种以王朝为核心的早期‘国家认同’。”

肖远平谈到,其三,是“战略性”的空间布局,促进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卫所的选址,并非随机散落,而是一次精准的地理布点。屯、堡、哨、所在空间上,构成了一张控制交通要道、扼守战略咽喉的军事网络,如同一颗颗“楔子”打入西南腹地。这既让屯堡之间能够守望相助,形成强大的区域联合体,也使其与周边本土村寨形成了“互嵌式”的居住格局,由此开启了长达数百年的、与周边民族“和而不同”的“张力性共生关系”,为日后黔中地区“多元一体”文化生态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空间基础。

“如果说制度‘骨架’,那么精神就是‘血肉’。”肖远平用这个比喻形象地切入文化层面的解读。他说,当屯堡先民来到西南群山之中,空间上的边缘化、生态上的陌生感,以及被异质文化环伺的孤独感,共同催生了一种强烈的身份焦虑。

“正是这种焦虑,激发了屯堡文化最核心的创造力——一场长达六百年的、主动的‘文化建构’。我们今天所见的种种‘大明遗风’,与其说是历史的被动‘保留’,不如说是这个‘危机共同体’为了对抗遗忘、区隔他者而进行的集体文化展演。这正是一个群体能动地、自觉地巩固自身共同体身份的过程。”

在肖远平看来,这场建构,首先是以仪式重塑记忆,构建光荣的“历史共同体”。

屯堡社会堪称一个以仪式强化集体记忆的范型。每年清明,规模盛大的集体祭祖,远非普通的家庭扫墓,而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身份再确认仪式。在庄严的祭拜中,成百上千的族人聚集在始祖墓前,族中长者会高声宣读祭文,追述始祖“调北征南”的赫赫功绩,感怀“江南家声远,黔中世泽长”的沧桑,仪式中,抽象的历史被转化为有温度的集体情感。

而作为“历史教科书”的屯堡地戏则通过田间地头“薛丁山征西”“杨家将”等经典叙事的演出,唱出“为忠为孝”“唯忠为大”的价值观,将国家认同深深刻进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这些日常生产生活,都是在有意识地构建一个与中华文化主脉紧密相连的‘历史共同体’。”

其次,是以信仰凝聚人心,塑造独特的“信仰共同体”。“面对陌生环境,屯堡人创造性地建构了独特的信仰体系。”肖远平介绍道,最典型的是“汪公信仰”的成功“在地化”。

“汪公,原是唐代镇守安徽徽州的越国公汪华,是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他跨越千山万水,成为贵州屯堡人的保护神,这一过程完美地展示了屯堡人文化建构的智慧。”肖远平介绍,首先,是入黔的徽州籍精英率先修建汪公庙,进行“精英携带”,并创造性地编织出“汪公显灵,助国护民”的本地传说,完成“叙事附会”。其次,通过将“抬汪公”这一家族祭典,逐步推广为整个屯堡地区全民参与的狂欢节,实现“仪式推广”。最后,将其神格从祖先神、战神,扩展为能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的全能型地域保护神,达成“功能泛化”。这一在地化过程,是在主动塑造一个能共享特定文化符号、区别于他者的“信仰共同体”,强有力地凝聚了内部共识。

最后,是以边界定义你我,明晰自觉的“身份共同体”。“除了对内的凝聚,一个共同体的身份,还需要在与‘他者’的参照中得以彰显。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屯堡人运用了一套精妙的多层次身份定位策略。”肖远平分析道。

“一是在与周边各民族的互动中,强化自身作为‘主流文化’代表的地位。”肖远平说,屯堡人所承载的,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以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耕文明。在与周边保持着不同生产习俗和生活方式的民众互动时,他们通过强调自己作为“老汉人”所代表的文化范式,来构建一种心理上的独特。这并非对其他文化的否定,而是在一个多元环境中,凸显自身文化源头与中央王朝同源性的一种策略。

肖远平认为,第二点,则是在与其他汉族移民的比较中,形塑自身的“历史正统性”。面对清代以后迁来的“客家”,同为汉文化圈的内部成员,屯堡人常常通过强调自身“调北征南”的嫡传身份和更早的迁徙历史,来彰显其作为“奠基者”的独特历史地位。“这种看似‘划分边界’的行为,其本质恰恰是在一个更广阔的坐标系中,通过反复强调文化的‘主流性’与历史的‘正统性’,来锚定自身的位置,并最终将对统一国家秩序的高度认同,熔铸为深刻而坚实的集体意识。”

“屯堡六百年的历史,为我们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一份深刻答卷。”肖远平将这份答卷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启示。

肖远平介绍,首先是共同体的“硬前提”:国家在场与顶层设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绝非仅仅是文化上的自然吸引和情感上的自发认同,它背后始终贯穿着国家意志的强力塑造与顶层制度的精心设计。屯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力证明了,一个强大而有为的国家,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塑造统一认同的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压舱石”角色。明王朝通过卫所制度,完成了对人口的“整建制重组”、对资源的“制度性再分配”、对边疆社会的“结构性再造”,为后续六百年的文化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与社会基础。“在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中,宏大叙事的建构和文化情感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坚实的制度性建设永远是其根基所在。”

“其次是共同体的‘软内核’:文化实践与记忆生产。”肖远平谈到,如果说制度设计是“硬前提”,那么一个共同体真正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则源自其成员主动的、持续的文化实践与记忆生产。屯堡的故事告诉我们,共同的身份,不是一个被动赋予的标签,而是一个需要被反复“展演”和“体验”的过程。我们的共同体,需要有像地戏那样“共同的叙事”,去讲述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需要有像集体祭祖那样“共同的仪式”,去唤醒我们对先辈和历史的温情与敬意;需要有像“汪公信仰”在地化那样主动的文化创造,去凝聚我们超越个体利益的情感。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可参与的文化实践,将‘共同体’这个宏大概念,内化为每个人的文化自觉。”肖远平强调。

“最后,是共同体的‘大智慧’:多元一体与和而不同。”肖远平表示,屯堡的历史并非一部单向的“汉化史”,而是一部精彩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互嵌史”。它在顽强守护自身文化内核的同时,与周边各民族在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鉴,共同孕育了黔中地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生态。这种“和而不同”的实践智慧,正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

“这启示我们,真正的‘一体’,是建立在对‘多元’的尊重和包容之上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既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更要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好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使其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绽放异彩。”肖远平认为,屯堡文化,绝不仅仅是一份需要被保护的遗产,它更是一座蕴藏着无尽智慧的宝库、一部记录着家国记忆的历史长卷。“对它最好的传承与保护,就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为贵州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提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贡献宝贵的贵州经验。”

【责任编辑】一审(校):王玥; 二审(校):张杭; 三审(校):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