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巍学府,文脉渊薮;灼灼丹心,教泽绵长。贵州师范大学(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源于1941年创建的“国立贵阳师范学院”,是当时全国八所国立师范学院之一。历经时代沧桑,学校数易其名,由“贵阳师范学院”至“贵州师范大学”,始终恪守“慎思笃行、博学致新”之校训,扎根黔中、胸怀天下、潜心办学、传承文明,铸就了厚重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
学校自创立以来,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振,与时代浪潮同行。1950年更名为“贵阳师范学院”,肩负起培育基础教育师资的重任;1954年由教育部委托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成为地方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1985年正式定名为“贵州师范大学”,标志着学校进入多学科协调发展新阶段;199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办学层次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进入新时代,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迈入国家与地方协同支持的新征程。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并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设立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跻身“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及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高校。2022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向世界宣布,国际永久编号58941的小行星正式以“贵师大”星(58941=1998QK29)命名,标志着学校的学术贡献获得国际认可。
学校占地面积约2622亩,设有26个学院、1所继续教育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3.5万人,教职工261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965人,师资中有教授317人、副教授645人,有相关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贵州省委重点联系专家8人、省委联系专家21人,省政府参事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称号80余人次,形成了一支德教双馨、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文学、教育学、工学、理学、交叉学科等12个门类。现有1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2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类别;有74个本科招生专业,56个“双万计划”一流专业(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1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门省级“金课”。有4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7个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2个贵州省“世界一流建设学科II类学科(群)”、1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I类学科(群)”,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同发展的育人格局。
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丰富,有国家级教师研修基地、国家级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等国家级基地10余个;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国家级科研平台9个;教育部、国家民委、国家语委等人文社科类研究平台5个;教育部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个;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科学家工作站、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教学科研平台40余个,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支撑。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俄罗斯、白俄罗斯、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学校是承担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与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基里巴斯教育部合作设立中文师范专业,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建有1所孔子学院;与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合作举办音乐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共同举办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SQA-AD)和本科国际通识教育课程(IGEC);建有国家语言文字科研机构“中国—东盟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是“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俄语言教育大学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成员;与俄罗斯楚瓦什国立师范大学共建“汉语中心”及“俄语中心”,构建起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格局。
八十四载春秋代序,贵州师范大学始终以振兴民族教育、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累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45万余名。立足新时代,学校将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守大学本位、师范定位、贵州区位,坚持面向未来需求、面向教师教育、面向区域发展,按照“主业+特色”的办学思路,深入实施“育人固本、师范强基、科研聚能、开放拓维、治理保障”五大行动,为建成“教师教育优势突出的区域高水平大学”而赓续奋斗,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贡献智慧与力量。
(注:相关数据截止日期为2025年11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