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几个小时的展演,每一部影片仅仅10多分钟的呈现,也许在别人眼中是平淡无奇的,但对于文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班的59名同学而言,这是一场蛰伏,一次破茧,更是一瞬的绽放。5个多月的酝酿,100多个日夜的打磨,没有华丽夺目的灯光,也没有动人心弦的音效,一个简单的投影仪,师生同坐一席观看、评价,影片本身成为了2016年广播电视学专业展演最大的亮点。 有人说,相比于文学、音乐、美术、雕塑等或静或动的常态化形式,影视艺术是将所有的艺术门类浓缩、融合的综合性创作,给人以视觉、听觉甚至身心的触动。而在电影和电视剧艺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影片,即微电影,它以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见长。本次展演的作品也选取了微电影的短小、精炼、灵活的形式去构思,以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去演绎。
“微”影大义
11个小组,11部微电影作品,它们关乎友情、亲情、爱情,涉及人生、命运、抉择,影片时长虽短,却用不一样的方式展现着它们所观察领悟到的事物。 《水拌彝情》 用纪录片的形式在醉人心脾的水拌酒中掺杂着酿酒老人的淳朴,彝家母亲的坚韧,深巷溢香的水拌酒散发的都是剧组所感受到的民风民俗;而同样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 《拂晓》 剧组,却以一个热爱侗族大歌,追寻音乐梦想,体悟音乐生命与灵魂的故事作为铺陈,以侗族老奶奶的视角和口吻,让以女主角为代表的年轻人去感悟音乐,也感悟人生。此外,《小凡的成长日记 》讲 述 了 一 段 孤 独 成 长 旅 程 上 的 友 情;《nothing》 讲的是人生高潮与低谷之间,交错的抉择,不同人生的故事;同样取材人生,《我叫阮一鸣》 则以主人公从孩童时代到求学、工作这一段历练开始讲述,展现着在社会、爱情面前的像阮一鸣的每一个我们;《门》 以其恰如其分的音效、结构的巧妙处理以及演员优秀的演技向观众传达了门内门外大众对公共安全的关注;《远行人》 将一个只身在外、急切想回家的女孩儿与一个一心远游、多年未归家的男孩儿同框,展开了一段寻家之旅;而 《麻将》 则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严密而颇具逻辑推理性的刑侦案件中;生活处处是题材,《double face》 将视角转移到大学寝室生活,用洁癖女孩的双面形象透视着每个人伪装的特性;爱情,永远是影视作品不可缺失的题材,它是调味品,也是一道不可逃离的命题,《美女缶》 以有着期限的“美女缶”“美男缶”为线索用独特的思路讲述着美好却过期的爱情;《将爱未爱》 则把暗恋的寸寸小心思与胆怯,相逢的惊喜,误会的遗憾细腻地摊开倾诉,它是影片中的故事,也是生活中每个人的故事,过期也好,错过也罢,都是爱情的一种存在形式。 13级广电班用自己的体悟取材于人生,微电影,微而不狭隘,微而不渺小,它承载着每个制作者对人生、生活的深刻感悟,传达着辽阔且耐人深思的生命内涵和意义。
视如己出
展演现场此起彼伏的掌声里,映衬着每一个组员满意的笑容,正如每一个导演上台告诉大家的一样:“做片子,不容易”。用他们的话说,每一部片子都是他们“亲生的孩子”,从题材的选择,剧本和分镜头本的打磨,影片主题、基调、风格的设想,拍摄地点的选取,拍摄过程以及后期等等,就像看着一个孩子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期间有太多的困难。 记者了解到,为了这次的展演作品,每个组都遇到了格式格式的难题。 在剧本方面,几乎每个组都几经易题,分镜头本不断修改,不断增减剧情,广泛地参考各类影片的经典制作形式,最终才敲定最终拍摄方案。 在场地选择上,有的组要去外地拍,例:侗族、彝族村落;有的组则需要变化无数场地,例爱情片的氛围营造;而有的影片在效果在场地上有特定的约束,例麻将会所、公司等。所以,影片还未开拍,勘景就已成了大家的难题,但这并未阻碍影片进度。各组合理安排,最后分工进行踩点,把需要角度及时拍下来,再商讨决定。 在演员方面,由于演员是从学生群体寻找的,时间协调上也状况百出,有的剧组拍到中途更换演员,全部重来;有的组更改剧本;赶进度等等,有时候也让各个剧组头疼不已。他们没有专业的设备,仅靠一、两台单反相机完成拍摄,有同学竟能把相机固定在床头上、桌子上、椅子上,开机边录边演。 在拍摄资金方面,全靠每个组员省吃俭用集资才得以完成。 在后期制作上,挑配乐如同大海捞针,各类后期技巧现学现卖,不时还需要补拍镜头。走路吃饭睡觉,无时无刻都在思考、讨论,熬夜加班完成,甚至有同学连续待办公室剪辑4天,直至展演前一天,各组作品仍在不断修改,大改细改,难以想象的繁琐接踵而来。那段日子,在后来他们讲述时,虽然摇着头,却面带灿烂的笑容。他们告诉记者,这是大学的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作品,要做就做好。在制作期间,他们赋予了每一部作品特殊的意义,意义本身就是生命。
业精于勤
展演过去了,在朋友圈、QQ空间里满是展演影片地址的转载,像是传递一份喜悦,播种之后的丰收。每组导演在代表讲话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到这次自编自导甚至自演的历程,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巩固上,还是实际操作能力上,都有显著提升。他们把在困难中精心总结的经验与方案传承到下一届学弟学妹,至少他们能从中学会如何用影视语言表现文学语言,如何做好场面调度活跃镜头本身,如何让演员入戏增强影片表现力,如何在配音、配乐上恰到好处地辅佐影片本身等等。《拂晓》 的执行导演黄滔剪片子时说,片子一定要反复看,看不下去也要反复看,要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最好。 这次展演活动是对三年理论知识的进行的检验,是理论向实际的转移升华。文学院副院长湛芬评价道,同学们能把视角放到生活中,去思考现实问题,并用专业技能展现出来,不失为一种创新。故事化的呈现,情感式的带入,每个成员的努力与每个细节的把握,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融合。指导教师沈磊从各组剧本出炉到展演,他一刻也没能闲住,平时就重视实际操作能力的他,在大二时,他就开始要求同学们拍摄剧情性的短片,为这次创作奠定基础,认真看每个影片的分镜头本,细化到镜号、景别讲解,为学生解决各种困难,影片粗剪完毕,沈老师更是细化到影片分秒,给出修改方案,直至展演当天,他坐阵放映后台,把控放映节奏。影片 《拂晓》 中途播不出,他立即调换播放顺序,指导学生转格式,最后顺利播放。整个展演的成功举行,来源于全体学生的努力,也有赖于指导教师的兢兢业业。 从2011年起,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影视作品展演活动至今已举办了三届,每一届都有新的突破,每一届都面貌全新。这其中饱含着广电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深刻理解与领会,也是他们在人生路上难忘的一次旅行。
|